特朗普宣布对伊朗核设施发动袭击后,越来越多的细节开始浮现。报道称,美国向福尔多核反应堆发射了六枚MOP导弹,即GBU-57A/B多目标攻击弹。这种重达3万磅的巨型炸弹,不依赖传统爆炸威力,而是凭借其极高的质量和穿透力,配备了延时引信、惯性导航及地质应力排序技术创利配资,设计初衷是用来打击地下坚固掩体的“重型利器”。然而,福尔多核反应堆的设计显然考虑到了MOP导弹的威胁,拥有弯曲的隧道结构、偏置洞穴和多层防护地层,以及复杂的通风系统、指挥控制设施(C2)和分层冗余的IR-6离心机舱。这种防御体系导致即使导弹命中,破坏也极其有限:一次击中无法造成实质破坏,连击两次最多也只是损坏隧道入口。
要彻底摧毁福尔多核反应堆的核心部分,需要精准的打击排序、矢量导引汇聚、实时遥测确认和分层破坏评估等复杂操作,但此次袭击中并未实施这些程序。最终,美国充其量只是封锁了一个入口。伊朗方面报告称核设施未发生核心破裂,浓缩作业仍在进行,没有出现内部坍塌。这一连串信息表明,美国使用MOP导弹对福尔多核设施的打击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从军事角度分析,这暴露出美国在情报收集和目标评估上的不足,未能充分评估福尔多核设施的防御设计。同时,也彰显了伊朗在核设施建设上的高超技术实力和严密防御意识,凭借精心设计的结构成功抵御了美国的强力攻击。
展开剩余67%此次攻击行动揭示出战术与战略上的“双重困境”。投放六枚MOP导弹意味着美军必须安排至少三架B-2轰炸机同时执行任务,或由两架B-2多次穿越防空密布的伊朗领空。B-2轰炸机需突破世界上最严密的雷达监控走廊之一,且无护航支援,令行动风险极高。如果福尔多核设施真被完全摧毁创利配资,现场应出现弹坑、电磁干扰、紧急航班取消、地震仪报警及红外热斑等明显迹象,但目前尚无相关信号显示。
此外,对纳坦兹和伊斯法罕核设施使用的战斧巡航导弹也几乎没有实际效果。战斧导弹以亚音速飞行,不具备穿透坚固地下结构的能力,其主要设计目标是对地面设施造成破坏,而非摧毁坚硬的核设施。美国潜艇若想造成毁灭性破坏,轻轻一按按钮即可引发局部爆炸成为头条新闻,但此次行动显然策略谨慎。一千磅的弹头无法穿透燃料大厅,也不能摧毁厚达20米的硬化级联室。这显示美国此次战术选择失当,未能针对目标特性制定合理攻击方案。从战略层面看,这次打击不仅未达成预期目标,反而加剧了与伊朗的紧张关系,使美国陷入战略困境。一方面呼吁和平,另一方面威胁对任何报复行动予以更严厉反击,这种矛盾立场凸显美国在处理中东事务上的摇摆和无奈。
舆论与宣传战的迷雾也随之弥漫。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真假难辨的消息充斥网络。据称,有以色列北部账户发布推文,高喊“福尔多被摧毁”,并借机兜售内塔尼亚胡的照片。此类行为极可能是以色列配合美国行动,制造美军取得重大胜利假象的宣传手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至今未见合成孔径雷达(SAR)确认信息,没有弹坑、无多光谱闪光分析、无地下火灾迹象及战场损伤评估(BDA)环路证据证明福尔多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这一现象反映出现代军事冲突中,舆论战和信息战已成为关键战场。各方竞相利用信息传播影响国际舆论和公众认知,试图为自身行动争取支持和合法性。然而,虚假信息不仅误导公众,还加剧地区紧张局势。此次美国袭击更像是向国内媒体和特拉维夫的心理战人员传递信号,塑造强硬形象,向国际社会施压,但实质军事效果并不明显。
对此事件,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并关注,分享你的看法。
发布于:天津市通弘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