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铁牛配资,和《大决战淮海战役》里一段蒋介石的台词大有关联。
蒋介石这一段台词:民国十六年四月,我有幸亲率数十万健儿,征讨北洋军阀孙传芳张宗昌,大获全胜。涉及到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本文的主角,王敬久。
这位主角,牵涉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笔者观察解放战史,对其百思不得其解。
蒋介石为什么喜欢让一些人尽皆知的草包将军,去和粟裕这种当世一流高手对阵呢?
比如羊山集战役的国军第二兵团中将司令官王敬久。
这个名字可能稍显冷门,但是他打过的仗、指挥过的将军、对阵过的解放军将帅,都赫赫有名,乃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顶流。
打过什么仗呢?
孟良崮战役,龙凤战役,羊山集战役。这三战都是解放战争中含金量极高的战役,双方指挥官都逼出了最高功力。
王敬久指挥过国军五大主力的两支,第五军军长、整编11师师长胡琏都曾在王敬久的辖下作战。
华野副司令员粟裕、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都与王敬久交过手。
王敬久的历史由来不必细讲,也没有太大意义,很多人不了解。我们只须把他当成和汤恩伯、蒋鼎文、薛岳、刘峙、孙连仲等差不多性质的国军将领一样,作为一个概念性的符号,去了解国军当时的内部运作规律。
本文算是中野纵队司令盘点的一个番外,羊山集战役对陈锡联、陈再道等将领的命运发生重要影响,对国军方面许多将领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就以羊山集这个历史断面,看看王敬久这位曾经的抗日猛将,是如何堕落成草包,又如何逃出生天的。
1947年7月的羊山集战役,若是国军方面组织得好,大概又将是一场孟良崮战役级别的大战,但这场战役从起点就比较怪。
蒋介石点将点的有些莫名其妙。
蒋介石命令王敬久继续担任第二兵团司令官,指挥3个整编师杀向鲁西南铁牛配资,堵截刘邓大军继续向南挺进。
王敬久起初并不愿意上任,先是待在泗县不愿去,继而借口医牙要到上海去求医。蒋介石不同意,让他的老恩主连劝说带威胁,他这才勉强到鱼台县去上任。
指挥3个整编师,七八万人的兵力,在当时是一个很有油水的事,为什么王敬久不愿意去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3个整编师中整编66师是陈诚土木系精锐,而王敬久是顾祝同的派系。当年蒋介石在广州时,王敬久就在顾祝同的第三师当副团长,两人都是江苏人,顾祝同很照顾王敬久,故关系比较密切。但顾祝同向来号称不搞小派系,他也没有什么苏派势力,顶多就是他的官位较高,笼络了一小批人。相比何应钦、胡宗南、陈诚这些大派系,顾祝同一系的势力向来比较边缘化。
王敬久此前多次指挥第五军和整11师,邱清泉和胡琏都看不上王敬久这种浮萍式的将领,不听其指挥,龙凤战役邱胡二人商量着办,根本不把王敬久放在眼里。
第二,没有指挥到理想的部队。王敬久起初向蒋介石提出,指挥与自己关系比较密切的整编25师(顾祝同的老部队)和整编70师。不想指挥几个从豫北和豫皖苏临时拼凑过来的部队。蒋介石又不同意,强令其指挥整32师、整70师和整66师作战。
整70师师长陈颐鼎回忆说,几个师从来没有在一起打过仗,互相不熟悉,请求王敬久召集他们几个一起开个会,研究一下协同作战的问题。王敬久却心灰意懒,说没什么必要,各师派出一个团试探一下共军反应。
整体战役筹划非常散漫,随意。
王敬久是无能之辈吗?倒也不是。
文首视频里所说,民国十六年四月,蒋介石率北伐军打进徐州,立下首功的,就是时任顾祝同第三师9团团长王敬久。抗战中,王敬久也曾历经血战,并不怂包。
就在羊山集战役前三个月的孟良崮战役,王敬久指挥第二兵团协同诸路大军进攻鲁中时,他还是挺有眼光的。
比如粟裕派兵打泰安整72师,企图调动国军,在运动中寻找歼敌之机。整72师当时属于第二兵团辖下,王敬久任凭华野猛攻泰安城,直到72师全军覆没,也拒不派遣援兵。
顾祝同的参谋长张秉均指责王敬久连自己辖下部队都不救,王敬久大发脾气,与张秉均大吵大闹,要挟顾祝同撤掉这个参谋长,顾祝同无奈,看在他是机动兵团司令的面子上把张秉均撤换。
王敬久的眼光在于,能看出粟裕诱敌之计,但他拿不出有效的办法。不救,那就看整72师的命,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宁可送掉。如果去救,那就不止送掉一个整编师,连带着援兵可能也被消灭。
这就进入一个经典困局。
面对粟裕的围点打援战术:铁牛配资
1.不救一定死,但死得少;
2.救,成功概率不大,极有可能越救死越多。
怎么破?救还是不救?
这种战术在解放战场上屡屡发生,国军也有越来越多的将领看出这个问题,一些将领在战术层面上破解了这一战术,比如南麻临朐战役、大同集宁战役、西府陇东战役、榆林战役等等。
美军面对这种战术的破解方法是一力降十会,靠强大火力和优势装备硬撑,靠强大机动能力缩短救援时间,破解志愿军的谋略。说到本质上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短在局部战场与志愿军的兵力火力差。
战争是最讲基本规律的,绝大部分战斗的胜利,都是靠兵力和火力结合形成的绝对优势获得的。
国民党军有这样的能力吗?没有。
若论同等数量单位的国军,比如一个师、一个军,单对单他们或许有硬撑的能力,但进行大范围战场调动,协调许多支部队同时援救,这个难度太大,对绝大多数国军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回到羊山集战役,宋瑞珂的整66师的战斗部队只有一个整编旅3个团,外加师部的直属部队。硬扛刘邓大军2个纵队外加2个旅围攻半月有余,坚守待援的第一步做到了,但第二步,国军援兵来不了。
再回到王敬久。
王敬久对付共军有自己的一套歪理。
他不知道刘伯承突破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后,到底要往哪个方向打。于是乎从金乡县到羊山集,把3个整编师摆成一字长蛇阵。
看似万能防御队形,哪个方向都能挡住,实际上毫无重点被动挨打。
王敬久经历了龙凤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早就被吓破了胆,此时怕被俘,只在战役开始前到羊山集视察了一次。给部队讲话,说要讲十个字,结果讲到第九个字,忘了后面是啥,只好说不讲了。后来吃饭时才想起来,是个“活”字。
士兵们都嘲笑他心不在焉,把“活”都忘了,岂能打胜仗。
羊山集被包围后,宋瑞珂的整编199旅在包围圈之外,在羊山集已陷绝境情况下,王敬久强令该旅往火坑里跳,结果毫无悬念地被3纵反过来包围吃掉。最后只有一名连长带着两个士兵跑进羊山集。旅长王士翘躲在高粱地里又热又渴,自己跑出来向3纵投降。
整编66师在羊山集抵抗的很顽强,打到最后仍然没有被全部歼灭,宋瑞珂有一定良心,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下令停止抵抗,缴械投降,算是迷途而知返,给羊山集的老百姓最后留了一点好处。
宋瑞珂的整编185旅旅长涂焕陶回忆,整66师的军纪很好,在羊山集征用老百姓的房子,拆老百姓的门板,用稻草和其他东西,都照价赔偿。
这样一支国军精锐,却稀里糊涂地被围歼消灭,王敬久要负很大责任。他倒是很聪明,很有自知之明,远远离开战斗一线,藏在金乡县城老窝里,事情有变就赶紧溜之大吉,刘伯承最后也没抓到这位老对手。
王敬久在羊山集战役失败后,彻底失去信任,从此离开一线指挥之职。
蒋介石重用王敬久,有一定感情因素,这是人之常情。王敬久是黄埔一期生,是蒋介石最信任的那一批人。王又在北伐中攻克徐州,关键时刻立了关键的功劳,蒋对他很是欣赏。
王敬久在国军的发展速度,虽说比不过同是一期生的胡宗南、贺衷寒、杜聿明、关麟征等人,但和李延年等人差不多水平,至解放战争开打时已混到兵团级将官。
国军高级将领除了少数人如杜聿明、王耀武等基本适应了解放军的打法,其他很多将领都没有从过去的套路中走出来。他们在抗战中固然能和日军打得有来有回,在解放战场却几乎被缚住手脚,一时间变成了不会打仗的草包笨蛋。
相比那些刚刚从一线军长师长岗位锻炼出来的年轻后辈,他们无疑逊色的多。胡琏、邱清泉不听王敬久指挥,根本原因就是他不怎么会指挥,不知道如何对付解放军。
延伸开去,我们大致能观察到国军将领体系的特点,越在上位者越愚蠢,越往下越精明能干,顶层设计、战略制定者的水平严重滞后于时代,带着错误的战略去作战,自然打不赢。国军明明总体实力占优,却总是在局部战场被解放军以多打少。
反观我军将帅群体,与国军基本倒过来了。越往上越敏锐,顶层设计十分灵活,受约束较少,善于突破常规,积极寻求主动。越往下越差点意思,有的军长级别将领文化水平低,技战术水平低于国军同级别将领,更不要说师长、团长层面,很多都是不识字的莽汉。
羊山集被俘的很多国军团以上干部,1950年都被刘伯承请到南京军事学院任教,教授对象就是我军的军师级干部,甚至还有一些兵团指挥员。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只有主动学习主动适应,才能生存的更好。
番外篇完结。
通弘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